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国家工作的重要方向。为满足农民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佛山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民企业贷款政策,旨在为农民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激发农业产业发展活力。本文将从佛山农民企业贷款政策政策背景、主要内容、实施效果等方面对佛山市农民企业贷款政策进行解读。
一、政策背景
1. 农业产业发展需要金融支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产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由于农业产业自身的特点和风险,传统金融机构往往对农业产业贷款较为谨慎。因此,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必须发挥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2. 国家政策佛山农民企业贷款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农业补贴、税收优惠、科技创新等。其中,农民企业贷款政策成为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
3. 佛山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近年来,佛山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推动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发展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二、政策主要内容
1. 扩大贷款额度
佛山市农民企业贷款政策将贷款额度上限提高至1000万元,满足了大部分农民企业的融资需求。
2. 优化贷款条件
政策放宽了农民企业的贷款条件,如降低贷款门槛、取消担保抵押等,降低了农民企业的融资成本。
3. 创新贷款产品
佛山市农民企业贷款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贷款产品,如农业产业链贷款、农业抵押贷款等,满足了农民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
4. 提高贷款效率
政策要求金融机构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确保农民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
三、实施效果
1. 融资渠道拓宽
佛山市农民企业贷款政策的实施,使农民企业融资渠道得到了拓宽,有助于缓解融资难问题。
2. 农业产业发展活力增强
贷款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农民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激发了农业产业发展活力。
3. 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据统计,佛山市农民企业贷款政策实施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0%。
4. 农村稳定
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农村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佛山市农民企业贷款政策的实施,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今后,佛山市将继续加大对农民企业贷款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谱写农业发展新篇章。
您好!如需查询网点营业信息,您可微信关注“中国农业银行云客服”官方公众号,点击【轻松查询→网点·机具→营业时间查询】,点击选择“所属分行”,输入“网点名称或地址信息”,选择“查询日期”,点击“查询”按钮,即可查询网点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温馨提示:
如需查询贷款行信息,请拨打我行客服热线95599转人工查询。
更多咨询与服务,您可关注我行“中国农业银行云客服”微信公众号进行咨询处理。
(作答时间:2024年07月09日,如遇业务变化请以实际为准。)
一:贷款申请
借款人佛山农民企业贷款政策当填写《借款申请书》
申请资料:
1、借款人及保证人基本情况;
2、财政部门或会计(审计)事务所核准的上年度财务报告,以及申请借款前一期的财务报告;
3、原有不合理占用的贷款的纠正情况;
4、抵押物、质佛山农民企业贷款政策物清单和有处分权人的同意抵押、质押的证明及保证人拟同意保证的有关证明文件;
5、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
6、贷款人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二:信用评估
应当根据借款人的领导者素质、经济实力、资金结构、履约情况、经营效益和发展前景等因素,评定借款人的信用等级。
评级可由贷款人独立进行,内部掌握,也可由有权部门批准的评估机构进行。
三:贷款调查
贷款人受理借款人申请后,应当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以及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抵押物、质物、保证人情况,测定贷款的风险度。
四:贷款审批
贷款人应当建立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贷款管理制度。审查人员应当对调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评定,复测贷款风险度,提出意见,按规定权限报批。
五:签订合同
所有贷款应当由贷款人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合同应当约定借款种类,借款用途、金额、利率,借款期限,还款方式,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和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保证贷款应当由保证人与贷款人签订保证合同,或保证人在借款合同上载明与贷款人协商一致的保证条款,加盖保证人的法人公章,并由保证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理人签署姓名。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应当由抵押人、出质人与贷款人签订抵押合同、质押合同,需要办理登记的,应依法办理登记。
六:贷款发放
贷款人要按借款合同规定按期发放贷款。贷款人不按合同约定按期发放贷款的,应偿付违约金。借款人不按合同约定用款的,应偿付违约金。
七:贷后检查
贷款发放后,贷款人应当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及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和检查。
高明文化历史光辉灿烂,曾有过"文风甲端郡"、"彦硕辈出"的美誉,涌现了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如明代的"岭南诗人"区大相,清代的版刻家、中国第一个华人牧师梁发,现代的象牙微雕刻大师冯公侠,武术家、外科专家夏汉雄,教育家、数学家何衍璇等。高明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明人民在爱国主义革命先驱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三谭"的影响和带领下,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水资源充裕,充分利用境内江河纵横、水库星罗棋布的优势,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全区供水可充分保证生产和生活所需。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稳步推进,城乡电网结构日益完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不断提高,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新建设的区文化中心大楼、新改造的高明影剧院、新扩建的区图书馆相继投入使用;村村开通了有线电视,有区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各一座;有 8个文学艺术协会,拥有会员500多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7所,在校学生60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1.1%, 2004年高考录取率达 86.3%。竞技体育、群众性体育成绩喜人,体育场馆建设喜获突破。医疗卫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全区有各类医疗机构 144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00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17人,每万人拥有病床位29张,医疗卫生设备先进。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有各类科技人员 12600人,其中高级职称240人,中级职称3000人。到 2004年底,实施科技项目 92项,开发科技新产品 48项,申请专利 737项,有 64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 47.3%。佛山市高明区邮政电信事业发展较快,全市七个镇三个区先后建起了电信综合楼,实现了城乡电话程控化,全市现有程控电话装机容量5.24万门,移动电话信道271个,开通了高明--佛山光纤电路,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均可直拨全国各地。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年内全市的程控电话总容量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3万门,实现建成“电话市”的目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区政府所在地荷城以“园林化”城市为标准,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被誉为西江之畔的明珠;在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规划的指导作用,出台《佛山市高明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2004-2020)的原则性意见》,把高明总体定位为“山林水都”,确定走组团式、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组团的发展模式,推动“西江组团”的建设进程。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有 39.8%的时间处于“优”的水平,有57.3%的时间处于“良”的水平,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城区绿化面积377万平方米,占城市面积19.2%;同时,高明是珠三角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49.6%,曾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高明区域形状狭长,东西最长处达55公里,南北相距 42公里。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东北最宽处42公里,大部分地区属冲积平原区,包括三洲区、人和镇、西安区、富湾镇和荷城区及明城镇的一小部分地区,是由河流沉积物形成,属堆积地貌。其次是低山丘陵台地区,包括合水、更楼、杨梅、新圩镇及明城镇大部分地区,是大量花岗岩侵入形成,属侵蚀地貌。据1981年土壤普查资料,高明辖区内土壤划分为6个土类,即:水稻土、红壤土、赤红壤土、堆壤土、菜园土和潮沙泥土。红壤土或赤红壤土在高明区分布较广。
自然资源
高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林牧副渔皆宜,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境内水资源充足,沧江河及其15条支流横贯全区东西,汇入流经本区的西江,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达14种,富含花岗岩、石灰石、铁、锰、金、银等,其中西江畔的银矿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的独立银矿床,银储量规模达超大型;高明是珠三角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50%,2000年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2001年,区人民政府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处处蓝天、碧水、绿地,在工厂林立的珠三角构筑了独特的田园风光。其中更合原始森林,荷城唐代龙窑遗址、灵龟塔,杨和西坑水库、万宝山庄、皂幕凌云是其主要景点。2007年,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验收,获广东省首批“绿色名县(区)”称号。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农业 200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 18.69亿元,依照“一镇一主业,一村一主品”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种蔬菜、花卉等高值作物,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有新发展,有更合粉葛等6个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认证;农业综合开发有新突破,是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最多的县(区)之一。工业工业自成体系,“一镇一品”的产业格局逐渐形成。 2004年,全区工业总产值 278.28亿元,共有工业企业 1269多家,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 130家。已形成以纺织、化工、塑料、建材、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等为主的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广东溢达集团、万和电器、伟雄集团等一大批产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明星企业。沧江工业园沧江工业园规划面积 100平方公里,2003年7月正式挂牌,分东、西两园。工业园定位为轻污染、无污染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及制造业基地,规划有生物科技园、食品加工园、出口加工园、新材料产业园及科教园等多个功能区。东园重点发展生物医学新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特种陶瓷材料、涂料与特种化学品、光电子信息材料和高性能金属材料6大产业;西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精细化工和机械制造等产业。沧江工业园已被列为佛山市十大重点发展的工业园之一。2003年4月,东园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成为广东省第二个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第37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003年10月,被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中心授予“火炬计划实施十五周年先进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称号,是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工业园。招商引资全区各级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以诚招商,以商引商,取得了较好成绩。 2001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 90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9.2%;全区引进外来投资项目 87个,其中工业项目 83个,合同投资总额 10.35亿元。招商引资有效拉动了镇(区)经济发展,有 7个镇(区)工业总产值增幅超过 20%。引资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培育了石化、电子电器、特种印刷、家具制造等新兴产业,支撑起高明经济发展大局,为加快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特色产业拥有派系列服装、威鹏牛仔服、波顿服装、万和消毒柜、顾地排水管、正野电器、串屋食品等一批名牌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更合粉葛、鸿基龙眼、荷城黑鹅、“高绿牌”大米等一批国家绿色产品享誉海内外。商贸投资商贸流通畅旺, 2004年,全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1.92亿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 30.5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40.61亿元。合同利用外资 1312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2339万美元。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高明区辖1个街道(荷城)、3个镇(杨和、更合、明城)。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明成化十一年(1475)建县。解放后曾与鹤山县合并,称高鹤县。1981年12月恢复建制。 1994年4月18日,民政部(民行批[1994]57号)批准撤销高明县,设立高明市。 2002年12月8日,国务院(国函[2002]109号)批准调整佛山市行政区划:撤销县级高明市,设立佛山市高明区。以原县级高明市的行政区域为高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文汇路。 2003年1月8日正式挂牌。 1920年-1994年高明县、高明市、高明区的乡级区划沿革:民国9年(1920年),高明县分设6个区:第一区明城;第二区更楼、新圩;第三区合水;第四区杨梅;第五区普安、崇步(均为现在的西安);第六区三洲、秀丽(荷城)、大沙(人和)。民国25年(1936年),撤并为3个区,第一区为原第一、四区,即明城、杨梅;第二区为原第二、三区,即更楼、新圩、合水;第三区为原第五、六区,即普安、崇步、三洲、秀丽、大沙(现在的西安、三洲、荷城、人和)。民国时期,泰和围(富湾除石洲村委会外地域和西安的西安河以东秀丽河西北部分)属高要县,1951年底划归高明。建国初期(1949年至1956年)。全县由原3个区划分为6个区(1949年),再由6个区并为3个区(1950年);1951年,泰和围划归高明后设4个区。1952年,高明、鹤山合署办公;1953年高明境内划为5个区,分别是版村(现更楼)、三洲圩(现三洲、人和、荷城及西岸)、西窦圩(现西安、富湾)、明城镇(现明城、杨梅)、合水圩(现合水、原新圩)。至1954年两县分开建制后,高明县再调整为4个区,分别是明城区(明城、新圩)、合水区(现更楼、合水)、三洲区(现杨梅、人和、三洲、荷城)、西窦区(现西安、富湾)。农业合作社时期(1956年)。全县设4个区,分别是明城区(现在的明城、杨梅、原新圩);合水区(现在的合水、原更楼);三洲区(现在的三洲、人和);西安区(现在的西安、富湾、荷城)。 1957年广东省撤销区建制后。高明县划分15个乡;1958年上半年15个乡并为10个,下半年人民公社初期乡改为公社,高明10个乡改为8个人民公社后再并为4个公社(大体为原来4个区域),同年高明、鹤山两县合并;至1963年,几经调整后的高鹤县设公社15个,其中高明片设6个公社,分别是合水、更楼、明城(现明城、原新圩)、杨梅、三洲(现三洲、人和、荷城)、西安(现西安、富湾)。 1973年。高明片由明城公社分出新圩公社、三洲公社分出大沙公社、西安公社分出富湾公社,共9个公社,分别是合水、更楼、明城、新圩、杨梅、三洲(现三洲、荷城)、大沙(现人和)、西安、富湾。 1981年高明仍设9个公社,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9个区建制。 1984年,经省批准增设高明镇;从三洲区划分出秀丽围(现荷城街道)归高明镇,调整后全县设置9个区、1个区级镇。 1986年,9个区改为9个镇共10个镇。 1994年,高明撤县建市,三洲、西安、荷城(由高明镇更名而成)改为街道建制,其余保留镇建制。 2000年,高明市辖3个街道、7个镇。总人口301041人,各乡镇人口:荷城街道 134123三洲街道 15615西安街道 27267合水镇 22604更楼镇 18579新圩镇 9968明城镇 29010杨梅镇 18652人和镇 13719富湾镇 11504(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高明区辖3个街道(荷城三洲西安)、7个镇(杨梅人和更楼合水明城新圩富湾)。 2003年9月,高明区调整镇级行政区划:更楼镇、新圩镇撤并为更楼镇,原属新圩镇的“飞地”苗迳村委会划入西安街道办事处管辖。2003年底辖3个街道、6个镇:荷城街道、三洲街道、西安街道、富湾镇、人和镇、杨梅镇、明城镇、合水镇、更楼镇。 2005年5月27日,广东省民政厅批准(粤民区[2005]27号)调整佛山市高明区部分行政区划:(1)撤销富湾镇、荷城街道办事处、三洲街道办事处、西安街道办事处(除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土朗村委会、新岗村委会、苗迳村委会以外)设立荷城街道办事处。调整后,荷城街道办事处管辖原富湾镇、荷城街道办事处、三洲街道办事处、西安街道办事处(除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土朗村委会、新岗村委会、功迳村委会以外)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24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总面积178.5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53425人。荷城街道办事处驻原西安街道办事处驻地。(2)撤销杨梅镇、人和镇,设立杨和镇。调整后,杨和镇管辖原杨梅镇、人和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3个居委会和7个村委会,总面积246.2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5920人。杨和镇政府驻原人和镇政府驻地。(3)撤销合水镇、更楼镇,将合水镇和更楼镇(除罗稳村委会)合并设立更合镇。调整后,更合镇管辖原合水镇和原更楼镇(除罗稳村委会)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3个居委会和19个村委会,总面积348.9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9607人。更合镇政府驻原更楼镇政府驻地。(4)将原更楼镇罗稳村委会和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土朗村委会、新岗村委会、苗迳村委会划入明城镇。调整后,明城镇管辖原明城镇、原更楼镇罗稳村委会和原西安街道办事处崇步村委会、潭土朗村委会、新岗村委会、苗迳村委会的行政区域范围,共辖1个居委会和11个村委会,总面积186.4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2244人。明城镇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5年12月31日,高明区辖1个街道(荷城)、3个镇(杨和、更合、明城)。荷城街道办事处(440608004)辖24个居委会(河江、庆洲、跃华、荷美、长安、华山、中山、玉成、健力、竹园、福源、岭南、民乐、金华、安泰、玉泉、月明、星河、育才、永兴、石岐、三洲、江湾、照明)、14个村委会(上秀丽、罗西、孔堂、仙村、尼教、铁岗、伦冲、石洲、南洲、塘南、泰兴、泰和、范洲、王臣)。杨和镇(440608106)辖3个居委会(人和、河东、河西)、7个村委会(对川、岗水、园岗、豸岗、清泰、沙水、石水)。明城镇(440608107)辖1个居委会(明城)、11个村委会(明东、明南、明西、明北、明阳、光明、崇步、潭朗、新岗、苗迳、罗稳)。更合镇(440608108)辖3个居委会(更楼、新圩、合水)、19个村委会(版村、泽河、珠塘、大幕、白石、平塘、歌乐、官山、香山、布练、小洞、白洞、吉田、水井、巨泉、界村、良村、宅布、高村)。 [农业]200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5。9亿元,比亡年增长6.6%o为提高农业质量,增加农民收入,高明区对具有开发价值和区场潜力的名、优、特、稀、新农产品实施重点扶持和优先培育,着力打造高明的农业“名牌”。2001年,全区共创出了4个农业品牌:合水粉葛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认证;更楼鸿基农场的龙眼继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认证后,再获得“国家环保总局中华(华南)绿色环保产品证书认证”;万丰粮油食品公司与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生产的“高绿牌”大米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证书认证,成为佛山区首个获得该项认证的优质米品牌;荷城区荷馥生态农业示范园获得“中华(华南)绿色环保食品奖”。这些名牌的创立和推出,提高了高明区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区场竞争力,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工业]工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高明区经济综合实力。200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38.85亿元,增长12.6%。其中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17.8亿元,增长1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8.1%,比上年高出2.9个百分点。全区工业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97.14%,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工业已经成为高明区国民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高明区对外贸易的支柱,增加了财政收入,提高了综合实力。 [招商引资]全区各级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以诚招商,以商引商,取得了较好成绩。2001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90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2%;全区引进外来投资项目87个,其中工业项目83个,合同投资总额10.35亿元。招商引资有效拉动了镇(区)经济发展,有7个镇(区)工业总产值增幅超过20%。引资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培育了石化、电子电器、特种印刷、家具制造等新兴产业,支撑起高明经济发展大局,为加快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财政金融]2001年,认真执行中央一系列财政政策,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全区财税总收入(不含关税)6.8亿元,增长33.15%,其中区本级财政收入2.53亿元,增长49.02%。金融运行平稳,信贷秩序良好。2001年,全区金融部门存款余额46.66亿元,增长6.1%,贷款余额52.67亿元,增长1.1%。 [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畅旺,集贸活跃,外贸出口形势趋好。2001年,流通业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有利时机,着力采取抓内联外、改善经营、积极拓展区场等措施,商品销售保持良好的势头。引入一定品牌的超区,如永安、升平、嘉业商场,使高明区零售贸易业档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城乡集贸兴旺,供应充裕,集贸成交额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3.1%。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降低了0.1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企业改革。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积极化解历史债务,妥善解决转制企业的各种遗留问题,进一步明晰了政府和企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至2001年底,区属两级公有企业已转制365家,转制面85.7%,其中属产权制度改革的259家,占转制面71%。2001年,高明区转制企业37家,其中股份合作制4家,资产转让1家,转换经营机制11家,关闭19家,关停1家,组建有限公司1家。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至2001年底止,全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5.58万人、工伤保险人数3.39万人、失业保险人数4.55万人,社会保险参保单位达3582个,社会保险费收缴率达97%。提高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救济金和城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继续推进再就业工程,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努力化解各类劳资矛盾,依法清还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殡葬改革顺利进行。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建立健全的领导机构,由于宣传教育工作到位,措施得力,使殡改工作顺利实施,全区火葬率达100%。
标签: